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第一次出现体育一词的官方文件是什么
1、1923年,《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体育”一词,取代了原有的“体操科”。 尽管体育运动在各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体育”这一词汇的出现却相对较晚。 在古代希腊,体育活动通常被称为体操。 1762年,卢梭的著作《爱弥尔》问世,使得“体育”一词开始流传。
2、我国第一次出现体育一词的官方文件是 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体育运动在各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体育”一词却出现很晚。在古代希腊,体育活动通常用体操来表示。
3、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
体育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1、第一过程:(1949-1954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直接诱因。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2、体育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原始体育、古希腊古罗马体育、中世纪体育、近代体育和现代体育五个总体演变过程。原始时期体育涵义。这一时期,是体育的产生与萌芽阶段,比较流行的观点为“劳动起源说”“宗教祭祀说”“战争起源说”等。
3、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迅速将体育事业纳入日程。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标志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这一时期,增强人民体质成为体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4、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奠基期、探索期、泛化期、分化期和深化期。 学校体育内容是根据学校体育任务和学生年龄、性别特征,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具体规定的。
5、体育运动从古代奥运会时期至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自发到有序的发展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和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体育运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6、第一过程:(1949-1954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直接诱因。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阶段。第二过程:(1954-1966年)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三过程:(1966-1977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中国体育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停滞不前阶段。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1、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30。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品德与生活2中学 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 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 30 节。
2、- 体育:4节 -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 -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③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旨在指导学校合理安排各科课程,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3、课程设置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课节数是由教育部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
4、劳逸结合。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也就是小学年级的学科的设置的准则,贵州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是劳逸结合。贵州,简称“黔”或“贵”,省会贵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
中小学的各科课时量是多少?
1、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30。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品德与生活2中学 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 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 30 节。
2、初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2—16节。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每周14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每周16节; 体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美术、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8节。小学教师每周工作量14—18节。
3、北京市 *** 《关于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暂行意见》中规定:中学语文教师每人教两个班(10课时~12课时);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教师每人每周授课12课时~16课时,平均14课时;其他各学科每人每周授课14课时~18课时,平均16课时。
4、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每周课时量一般在14至18节之间。其中,语文和数学科目每周课时通常为14节,而其他专任教师则每周承担18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标准旨在确保小学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参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初中教师,其每周课时量设定在12至16节的范围内。
5、小学教师每周课时量应为14至18节。语文、数学每周14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18节。相关背景资料补充: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并在教师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
6、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93周),九年总课时量9522节课。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地方课程(包含《省情礼仪与心理健康》1课时,书法1课时),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