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做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
东晋时的王与马共天下是指王家和琅琊王氏共掌天下的局面。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特殊的政治格局。这里的“王”指的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而东晋王朝是由司马睿建立的,因此这里的“马”指的是皇室司马家族。在这一时期,王家与皇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政治联盟和权力共享关系。
王导的人物生平
永昌二年(323年),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解任扬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时陈群辅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后王敦领兵向京师逼进,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高昂。
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坚决推辞不接受。 苏峻之乱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病死,幼主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为王导加羽葆鼓吹仪仗,班剑二十人。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晚年怠于政事,文书常常不打开就批准,还自我叹息说:“人说我糊涂,后人当思此糊涂。”咸康四年(338年),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罢司徒官并入丞相府。
王导这个人在做官的时候,能够礼贤下士,并且君臣关系处理的相当好,所以当时他做宰相的时候,社会的风气是十分好的,百姓都很爱戴他。而且王导这个人虽然也有个好色的毛病,但是他很会笼络人心,很会招募一些有才能的人为他自己所用。
王导为什么被同岁的司马睿尊为“仲父”?你怎么看?
所以我认为,司马睿称呼王导为“仲父”,一是因为真的感激,二是因“王与马、共天下”的不得不做出的态度。
司马睿当了皇帝,王导出力最多,这一点,司马睿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对王导非常尊敬,尊称他为仲父。而王导和王敦兄弟掌权,也让司马睿这个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王与马共天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裂土封国的关系,而是在权力分配和名分上尊卑与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不一样。
所以司马睿与王氏的王导关系很是和睦,把他比作“萧何”,称王导为“仲父”。王导对司马睿的礼遇厚待也是投桃报李,对司马睿出谋划策,劝谏他勤政克己,要行仁政于南方,收取民心。不过这场君臣之间的谦恭相敬随着王氏家族的权势扩张达到巅峰而急转直下。
“仲父”的称谓源于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后来演变为尊敬非血缘关系人物的专称。秦庄襄王、秦王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夏侯纂尊秦宓为“仲父”,东晋司马睿也称呼王导为“仲父”。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尊重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至于“亚父”,对这一称谓的解释存在争议。
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
于是越发受司马睿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
仲父和亚父有哪些区别?
仲父和亚父的区别:释义不同 仲父这个词汇原先意思是叔父,即古代称父亲的大弟。而所谓亚父,就是指在自己心中地位仅次于生父的人,是表示对此人十分尊敬,但是并没有结交亲属关系。
亚父与仲父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指代不同 亚父:表示仅次于父。仲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引证用法不同 亚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综上所述,亚父与仲父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与某人的关系亲疏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亚父通常指与某人关系非常亲近且地位崇高的人,而仲父则通常指某人的父亲的弟弟。这两个称呼都体现了对长辈和尊贵人物的尊敬和亲近,但具体含义和用法可能因历史、文化和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亚父比仲父的地位更高。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亚父和仲父都是对特定人物的尊称,但两者在地位上有所差异。亚父一词通常用于对位高权重的臣子或者智者的尊称,其地位仅次于君主。
仲父,有仅次于亲父的意味,就今日角度带有干爸的意味,是人为缔结(而非血缘缔结)而成的关系称呼。如管仲,“仲父”是齐桓公对他的尊称。除了“仲父”之称外,类似的称呼还有“亚父”、“相父”、“尚父”等等。